会员风采
跨越昆仑 勇开天路​——记中建新疆建工路桥工程公司高原公路项目的建设者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8日    来源:    
    方圆百里荒无人烟,纵横千里冰峰林立,常年不化的皑皑雪山,绵延不见尽头。
    仰望通向昆仑山上的天路,就像一条巨龙在山体间蜿蜒攀升,这是一条通向梦想的的天路。
    在这条“天路”上,中建新疆建工路桥人用青春和汗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从2009年至今,连续6年,从哈巴克—神仙湾边防公路,到国道219线新藏公路,再到目前在建的天岔口—天文点边防公路项目,路桥人不断挑战着生命禁区的新高度,发扬着“缺氧不缺精神”的铁军精神,让“中国建筑”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世界之巅。
    今年9月,笔者有幸走进昆仑山,走近这些奋战在高原上的筑路人。
从“天路零公里”出发
    随着飞转的车轮,我们离开了叶城指挥部,向被称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进发,渐渐地车子爬上了喀喇昆仑山的低山区,昆仑的轮廓开始在我的视线里变得清晰起来。
    听司机师傅说,我们要翻过库地、麻扎、黑卡三座大阪需近一天的路程才能到K405驻地,我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激动,但也有一些从未有过的紧张,这种紧张来自于对陌生地域的未知,来自于要接受恶劣环境对身体的挑战。
    一路上,车子在挂在山腰的路上行驶着。时而攀爬上坡,时而平坦舒缓,仰望路左,荒凉威武,依傍的山体土灰色,不长丁点草木;俯瞰路右,胆战心惊,随着达坂的伸延爬高,悬崖从零米递增到千米,没有丁点坡度。平视沟壑那边,一样的土灰色,一样的陡壁,一样的高耸,一样像钢刀般直刺苍穹。 
    高原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车队沿着山路爬行到半山腰,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变成了冰雹,打在车体上直响。气温急剧下降,到达山顶,海拔约4900米处,高原反应不知不觉找上车来。我们明显感觉有些透不过来气,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我们大口大口喘着气,胃里翻江倒海,我连续吐了两次,脑袋昏昏沉沉,我用拇指和食指使劲掐着太阳穴。缺氧,喀喇昆仑高原向我们宣战了,这是昆仑山给我们的见面礼。
在那遥远的地方
    没有比人高的山,没有比脚长的路。走在通向昆仑之巅的路上,思绪像插了翅膀一样在云海中翱翔。
    追溯6年前,2009年路桥公司承接到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高寒缺氧的卡拉其克—克克土鲁克、哈巴克—神仙湾两条高原边防公路工程(合同总价5.1亿元,总长近200公里)任务后,针对高原项目严重缺氧、气压低、环境恶劣等情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钱少华向广大员工们发出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号召,并率领公司有关人员30多人,风尘仆仆,前往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了项目管理的具体方案,为项目部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还对进入高原地区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了体检,邀请军区总医院李广兰、新疆医科大学吐汗两位专家对高原地区的医疗救护及医学常识举办了讲座。项目部为了提高驻地条件和改善员工生活条件,特从石油基地购进一套整体营房,提高日常办公和生活水平。为应对高原地区救治需要,保证全体参建人员的生命安全,项目部配备了制氧设备3套,医护人员3人,救护车1辆,氧气瓶若干,分发到各施工队,及时为各施工队送氧、灌气、换氧,并且配备了充足的高原药品,满足日常生活和施工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加强管理,保障后勤供应,公司在叶城成立了工程指挥部。项目部特购进三辆冷藏车为各施工队输送生活食品,同时输送需求物资、机械、车辆、油料、零配件等,保证了各施工队的日常生活和施工进度。
    此两工程在当时同期开工建设的五条边防公路中,双双实现提前交工,安全质量最优的佳绩,得到兰州军区联勤部首长和新疆公路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0年,公司又承建了国道219线新藏公路新疆段改建整治工程第四合同段。新藏公路是国道网的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公路“纵13”——阿勒泰至拉孜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公路。路桥人再次铸造了高原上的“铁军”,向昆仑、向祖国表明了态度与决心:躺着是一条路,站着是一座丰碑。
    2011年,新疆交通运输厅又将平均海拔超过5200米的天文点—天岔口高原边防公路工程交给路桥公司承建,全线长76.78km,合同总造价2.2亿,计划工期5个月,是迄今为止路桥公司施工海拔最高、施工条件最艰苦的高原项目。这对于具有几年高原施工经验的他们,无疑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路桥人挑战着生命禁区的新高度,踏着前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如今正在高原上日夜奋战着,为今年9月底全线竣工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公司副总经理、项目总指挥长陈军感慨万千地说:“通向昆仑之巅的边防公路,是建工路桥人用生命拼搏出来的!”员工们在一首小诗里这样写道:“筑天路,昆仑巅,人在风雪间;路桥人,不畏艰,谈笑凯歌还。”
寻找最可爱的人
    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一天,终于到了K405项目驻地,这里是天岔口—天文点边防公路项目(以下简称天天项目)在山上的中转站,海拔3900米,离海拔超过5200米的天文点K118项目驻地还有200多公里的路程。
    据介绍,天天项目部共计48人,其中有7名女性,工程技术人员33人,平均年龄34岁,是一支年轻且富有青春活力的队伍。
    项目经理胡凯、书记傅国渝在项目部门口迎接我们,不是有人提醒,差点没认出他们,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已经将他们的皮肤灼成酱紫色,嘴唇有点干裂发黑,头发有些脱落,原本30多岁的帅小伙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长上10岁,随行的人打趣说,这都是被昆仑山折磨的。
在昆仑山上,全年有9个月日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6月天大雪纷飞是常事,高出平原一倍的紫外线辐射,一天下来就能让人脸上脱掉一层皮。风力常常达到七八级以上,到了夏天,他们也得穿上棉袄,晚上还得烤着炉火。暴风雪、雪崩、泥石流、塌方、缺氧和高原病是悬在他们头上的“六把利剑”。   
镜头一:高原铁人
    胡凯热情地和我们一一握手,他右手裹着白纱布的中指比正常手指要大上一圈,格外显眼,我们都关心地问他怎么受伤的,他只嘿嘿一笑,嘴里说着:“没事、没事”。后来我们才知道,一个月前,他在工地现场吊装时不慎把右手中指、无名指骨头砸断,在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简单包扎后,原本要回叶城医院医治,因工期紧、任务重,胡凯毅然回到了施工现场,由于高原反应,导致他右手的伤势一直不见好,手指至今仍然红肿着。
    说起胡凯的故事,那可是一个具有“高原铁人”之称的传奇人物。2009年,胡凯是路桥公司第一批上高原的人,从哈-神边防公路项目、国道219项目到今天的天-天项目,他最灿烂的青春年华,是在昆仑山上度过的。在这个生命的禁区,一般的人别说干活,连思维都慢了许多,常常突然就“短路”了,脑子一片空白,可他一待就是六年。
    因为工作认真、办事效率快、工作能力强,2013年被任命为项目经理,成为公司所有项目上最年轻的项目经理。
    今年4月初,胡凯作为项目经理,已经带着前期考察的同志们冒风顶雪在荒无人烟的雪域高原上奋战了,摆在他面前的是难以想象的困难:高原严重缺氧、没有路、吃和住都成问题。他们饿了就啃上几口馕,渴了喝上几口山泉水,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有很多次帐篷都被大风吹倒,有时还要与野狼搏斗。
    但是胡凯和他带领的团队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为了在冰雪消融气温回升时就能迅速施工,他和建点小队每天都起早贪黑的加班施工,而此时的高原上,天空云层低垂、溯风飞扬,即使裹着厚厚的棉大衣,仍然感到刺骨的寒冷。但就是这样,胡凯没有一句怨言,以苦为乐,仍旧坚守在生产第一线。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又下雪了,冷的人直打哆嗦,水滴到地上直接就结冰了,头晕沉沉的,太阳穴胀得要命,每个人都像在进行吃药比赛,大家都在大剂量地服药,多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脚下轻飘飘的,脚步乱晃,头是晕的,耳朵也如同被棉花紧紧地塞住,听到的只是自己的话语,但我还要继续带领兄弟们勇往直前。”
镜头二:生命边缘
    在昆仑山上,最让人痛苦的是缺氧。天天项目平均海拔5200米,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47%,几乎看不到生命迹象,被生物学家划为“生命禁区”。
    在这里,危机无处不在。我们的车从K405出发,一路攀爬,翻过哈巴克大阪、天神大阪,来到了“生命禁区”K118驻地,我们一直被严重缺氧引起的高山反应折磨着,嘴唇乌紫干裂,脸上浮肿,胸闷、恶心、头晕……因为气压低,做出的米饭夹生,蒸出的馒头带硬心,下面条底下糊了上面还没“咕嘟”,烧开水摄氏80度就翻了花;汽车也因为“吃”不饱氧气而发动不起来。
    听项目部的人说,在这里一个小小的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都会危机生命,前不久,项目部员工冯海军、奚文存患了严重的高原脑水肿,心肌缺血,眼压大、视力模糊,山上的救援车连夜把他们拉下山进行了医治。像这样的情况时常会发生,平均每个月都会有几个人被拉到山下三十里营房医疗站医治,严重的还有到叶城医院救治的。
    因为天天项目的最高点在天文点,海拔5390米,比神仙湾还要高10米,所以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文点怕睡觉。”每个宿舍的床头都放着氧气瓶,夜里轮流值班每隔两小时就要把人叫醒一次,这主要是防止人们在沉睡中因缺氧出现意外。驻守在项目部最高点的技术负责人邓敖回忆,记得他刚来山上20多天的一个晚上,睡觉到半夜他猛然觉得头晕耳鸣,鼻孔发热,脑袋一圈一圈地往外涨,心跳加快,呼吸紧促,大口大口地喘气仍感到非常憋闷,和他同室的一名同事当时也出现了严重的高山反应,他一边大口地喘气,一边呻吟:“哎哟,我心跳得厉害!”
    呻吟声惊醒了隔壁的同事,在迷迷糊糊中只听到大家赶忙喊来了驻地医生,尔后又抬来氧气瓶。从夜里4点多一直忙活到早上8点,他们才慢慢缓过劲来。现在想一想,当时也算尝到了在生命边缘“跳舞”的滋味,要知道这里是“生命禁区”可以说,在这里能生存下去就是胜利。
    然而,路桥人不仅仅是要生存下去,更重要的任务是要修路。在5月初工程进行钻孔桩施工中,由于该段属于多年高原冻土地区,地表还有近30厘米的冻土层,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全靠人力施工,十字镐砸下去只能敲出一个白点,最后他们就和施工队人员一起用榔头和钢钎一点一点地往下敲。八磅大锤轮上几下,人就喘不过气来,憋的脸色发紫,重一点的引起呕吐甚至休克。
    昆仑山气候相当恶劣,早晚气温都在零下10摄氏度,中午大风刮得不停,一会还是晴空万里,过一会就是雪加冰雹,打得手脸生疼。夜晚,成群的野狼围着板房长嗥,让人听起来毛骨悚然,劳累了一天的筑路人很快进入梦乡,但一到下半夜大家都被冻醒了,都睁着眼睛,听着外面呼呼乱刮的寒风和时隐时现的狼嗥,大家冻得蜷着身子,连腿都不敢伸直,好不容易到天亮,谁知放在床下的洗脸水已成了整块的冰。早晨洗不成脸,厨房的面冻得发不起来,大家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馒头。筑路人靠着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着来自外界的一切困难。
镜头三:危难时刻
    中午两点后,K118项目驻地就有人催促我们下山了,因为这一个月以来,每天一到下午4点以后天神大阪的部分路段就会出现洪水和泥石流,如果过了4点还没翻过天神大阪,估计“天神”就要发怒,把人和车就要留下了。
    听项目部的老驾驶员说,之前就有一辆皮卡车在返程途中,被“天神”的泥石流困住了。司机师傅看着稀稀的泥浆刚末半个车轮,本想冲过去,可一不小心车轮陷入泥坑,任凭皮卡车怎样挣扎,车身还是动弹不得,瞬间山上几十块直径约1米的石头伴着泥浆顺着山体不断往下滑,把跨在山腰的路彻底淹没了,泥浆越积越多,已经淹没了半个车身。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不能再耽搁了,只有推车了!”车上的几个人把裤子卷到了大腿根,跳入冰冷刺骨的泥浆,一齐把车一点点推了出来。
    在昆仑山上,没有通讯信号,一旦遇到紧急时刻只有靠自己解决,项目部的老驾驶员苑勇强说,车子一旦坏到路上,就只能等待路上过往的车辆救援了,有时候一直没有车辆过往,就只有在车里裹上棉大衣过夜了。
镜头四:“情”定昆仑
    此次上昆仑山,我专门探望了绽放在海拔5200米的五朵“雪莲花”。
    她们分别是质检科负责人张艳,合同、计划负责人翟英,试验员徐春燕,质检员牛雪梅还有负责工会、女工工作的李新秀,她们平均年龄26岁,花一样的年龄,朝气蓬勃,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
    因为同是上昆仑山的“女汉子”,我们对她们多了几分亲近。五朵“雪莲花”中年龄最大的是牛雪梅,今年29岁,她的丈夫黄宝山也是天天项目的,小两口常年在外,只好把6岁的儿子交给老家公婆照顾。每次提起儿子,牛雪梅的泪珠儿就在眼眶里打转,我也是一个做母亲的人,我能够体会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思念,总觉得欠着孩子一份情。
    因为常年在外,加之高原上又无通讯信号,生活单调枯燥,这些到了恋爱季节的姑娘小伙都成了家里的“老大难”,看到同龄人一个个都有了男朋友、女朋友,或者结了婚,自己只能望洋兴叹。张艳从2010年到现在一直在高原上工作,丈夫路文明也一直在高原上工作,工作中互相帮助,生活中相互体贴,日久生情,昆仑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在昆仑山上的日子是极其艰苦的,也是极其寂寞的,路桥人汗洒高原为边防,修公路定叫崎岖变坦途,他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充满信心迎接新的挑战,他们在新疆大发展、大跨越的时代乐章中,注入了自己的青春、汗水、智慧和力量,他们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中建新疆建工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祁峰  供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