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热的阳光炙烤着省道242施工现场,一位皮肤黝黑、身材敦实、带着宽框眼镜的青年手指着工地的某一角落,从远处就能看出他使劲的喊着什么话,尽管距离不是很远,可机械的轰鸣声足以掩盖住他的声音。他就是刘海峰,一位从事公路工程建设15年的优秀青年党员,多年来他无畏烈日的洗礼、无畏狂风的考验、无畏泥浆的浸泡,党旗下他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为通达筑路事业挥洒激情、挥洒热血、挥洒青春,为老百姓铸就了条条“舒心路、畅通路”。
“流动的战营,铁打的兵”
公路建设这一行业,往往是哪里需要修路就到哪里去,工作性质就是“流动作战”式,露天作业和临时性的“扎营”,决定了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所以没有一定的吃苦精神、没有一定的毅力是难以坚持做下去的。正是有“吃苦”精神,刘海峰不但坚持下来,且一做就是近二十年,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他从交通技校毕业后,在工地扛过三角架、蹲过试验点;烈日“烘烤”出他黝黑的肤色,成为他引以为豪的“劳动者”标志,也练就了他吃苦耐劳、不言放弃的党员品质。如果你问他:多年来在工作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情时。他总笑着说:干工程就是这样,都习惯了。可我们都知道作为项目经理,工程一开工、任务一明确,早起晚归、协调问题、监督施工等杂七杂八、牵头万绪的事情是只多不少的,往往都是不但要做,而且要按照上级的要求严格执行、做好。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厌弃了这样的工作、这样的节奏,选择了离开、选择了清闲的岗位;而他十几年如一日平凡着、平凡着……平凡中让同志们看到了他的坚韧、看到了他的执着、看到了他“军人”般的气质和党员的品性。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有人说:越苦的地方,越苦的时候,情更浓、意更切,这在筑路一行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刘海峰对待职工下属的态度和行为里体现出更加备至。刘海峰无论身居何位、官职多高,总能与同志们打成一片,大家也愿意与他开怀畅谈。他所领导的队伍充满着融洽、团结、和谐的氛围,与他身先士卒、平易近人的作风有着很大关系。闲暇时,下属都会和他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官当得,一不会‘哼哈’、二不会‘奉承’、三不会‘拍马’”。他会笑笑说“不会好啊 ,要是会了,我就形同失去了你们的心”。在他看来,“官的官架、官的官腔、官的官样,其实就是一份无形的责任,而不是一种形象”。也就是有了这样的意识,他才能够把职工当成是“家人”;同时他觉得,自己身为领导就是家长,在关键时候要发挥出“家长”的作用。工作中,对每一项工程从制定计划、措施到用料和工艺,他都要严格把关,不允许出现常规性的错误。多年来,他所负责承建的众多工程被评为优质工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生活中,他却是平和的,私下里要是哪个职工遇到了困难,他会主动的帮助解决,让很多职工都深受感动。他将工作中的难题抢先担、将职工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拉近了与职工的情感距离,更拉近了工作中的默契度,以党员的行动构筑了“相亲相爱的一家”。
“ 责任在肩,奋发前行”
责任对于一名优秀党员来说,绝对义不容辞。它是党员必须坚守的义务,更是坚持前行的动力。对于刘海峰来说,确保每一项工程高质、高效地顺利完工,就是他的责任,因此,他对领导下达的每项任务都会认真执行。2014年5月,他接到建设省道242台莱线双山至文祖段大修工程的施工任务。这项工程是“章丘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且施工路段交通车流量大、工期紧、任务重。面对这些情况,他没有退缩,向领导承诺:一定圆满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带着自己的承诺,他迅速进点展开建设,并严格按照要求对路段进行安全封闭,积极开展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他主动与周边百姓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于施工方的诉求,尽力解决他们生活出行不便的问题,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和理解。自开工至今,他一直坚守在施工现场一线,及时查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情况,积极做好协调工作,为施工进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们的筑路任务仍在继续,我们的责任仍在肩头,刘海峰仍在以一名优秀党员的身份奋力前行!
(济南通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高燕 张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