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筑路情 一局梦 ——中交一公局五十年发展足迹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来源:    
          以时间来丈量,50年只是沧海一粟;以事件来刻录,50年则可成为永恒。

50年一挥间,恰似历史长河中的瞬间浪花。为追逐筑路梦想,中交一公局几代人踏浪而行,击节而歌,在神州大地,在异国他乡,唱响了一曲创业史、发展史、跨越史——

开启梦想

伴随着建国的礼炮声响彻中国大地,国防、边防、援外及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相继上马。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工程第一师从中南军区挥师南下,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加强国防,巩固海南”、“好好建设公路,为造福人民与巩固国防而努力”两面大旗指引下,加入海榆中线国防建设,经过十年转战、更换番号,于1963416日,正式成为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旗帜指引方向,道路引领征程,从此,中交一公局的萌芽破茧新生,一路前行,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筑路梦——

为改善我国东部沿海国防前线的交通状况,一公局首次自行设计、施工的山东307国防公路工程沭河大桥,难度之大堪称当时国内罕见。

为实现周总理“提前半年完成0401国防工程,向国庆20周年献礼”的指示,两万筑路大军在战备工程“安全畅通隐蔽”的原则下,在“文革”的破坏阻挠下,转战京冀晋三省,穿越山势陡峭的燕山三大山脉,翻越峡谷纵横的西峰岭九座山岭,跨越河流湍急的永定河五条大河,饱尝人烟稀少、缺水少粮的煎熬,以人工打眼放炮开挖,靠人推肩扛运输,历时5年零8个月,建成当时一次性投资最多、国内技术标准最高、通过能力最大,集设计、科研、施工、教学为一体,被誉为“山区公路教科书”的全长511公里的0401国防公路干线。

                                                                      (京原公路工程)

为响应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历经三年,建成国内首座整体无裂缝干船坞,使万吨巨轮“钱江号”顺利进入大坞进行维修。

为保证唐山抗震救灾道路畅通及震后公路恢复工程,十几天内抢修七八条交通运输咽喉要道,两年内完成我国第一座高抗震公路桥滦河新桥工程等4座震后桥梁建设,保证了国家重要干道的交通。

为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一公局筑路梦想的翅膀,飞向了蒙古、尼泊尔、卢旺达、南也门、布隆迪、伊拉克等国家的经援战场。他们不畏艰苦、忘我拼搏,他们降低造价、保质保量,他们创新技术、无私传授,甚至为保护国家财产李仁献身他乡……赢得援国的赞誉:“中国人民是真正的朋友!”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劈山筑路造福于民的奉献精神,铸就了一公局筑路精神的深刻内涵,成为了一公局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公局筑路精神薪火相传,为了永恒追求,为了——

成就梦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公路建设进入市场经济。一公局在新革命中迎风雨,斗严寒,将筑路根深深地牢牢地扎在公路建设的征途上,始终成为业内的“主力军”、“领头羊”。

抢市场。为加速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一公局主动“找米下锅”,首次在国外承包了伊拉克摩苏尔四桥工程,在国内以投标方式获得了秦皇岛丙丁码头立交桥工程,揭开了“结束指令性计划、逐步走向社会承包工程”的序幕。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一公局大胆走出华北,跨过黄河,渡过长江,进军东北,触及西疆,在外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信息网,在内形成一个“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划片负责,对内能有效竞争,对外能协调统一,以业务开发处牵头、各公司为主、项目经理部参加的局、公司、项目三位一体”的业务开发体系,开发额由“八五”初3个多亿提高到“九五”末近35个亿。“十五”期间,面对公路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的市场变化,一局确立了“一二三四五三” 经营开发方针,围绕一个开发目标,开发国内和海外两个市场,注重东中西部、上下、内外三个结合,突出发挥路面施工优势和高墩、大跨桥梁技术实力,加强长大隧道、市政工程开发四个重点,抓好工程信息网络体系,业主、设计、专家三条线等五项工作,坚持低标进、高标出”等三个杜绝,巩固扩大市场份额,开发额由2001年的52个多亿增至2005年的104.2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强管理。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以完成上级下达计划任务和形象进度为目标,盈亏由上级承担,但一公局不断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面对八十年代“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一公局在包头黄河大桥工程试行“工资包干经济责任制”,突破“大锅饭”瓶颈。借鉴“鲁布革”新模式,在永定河大桥工程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仅半年,劳动生产率达18002/人,创历史最高。从此,以“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济责任制在全局推行。九十年代,一公局在施行“全额承包经营、资产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在京珠项目经营管理现场会,明确了经营管理的精髓在于精、细、严,有效性在于责、权、利的全面落实。年产值由1990年的1.5亿增至1999年的19个多亿。“十五”期间,一公局以“23个办法”为手段,带动企业整体改革;以“两层分离、标后预算、切块包干”为切入点,进行企业经营模式重大改革;实施“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立足国内和海外两大市场,推行制度、管理和技术三项创新,实施生产经营、市场开发、技术研发及人力资源开发四大战略,争取经营成果,技术,业务结构,产权结构,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五项突破”的经营方针,实现了“一年迈一步、三年迈大步”的跨越式发展年产值由33.9亿增至82.9亿元。

兴科技。一公局坚信“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先导”,始终致力于新技术革命。完善的特种路基施工工艺、成熟的软地基处理技术等,为国家路基施工技术规范提供了可靠依据,为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应用近20项沥青混凝土路面新技术,使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交付使用的路面工程使用寿命超过设计使用寿命。超大型施工围堰,高墩盖梁整体提升,顶推、滑模预应力砼连续浇注,大桥悬浇结构等先进技术,完善并发展了桥梁施工技术;成功完成的高寒地区黄河上大跨桥梁,填补了国内施工技术的空白;取得了“有底套箱水下结构施工”专利。在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量测技术、进洞方案、开挖工艺、爆破控制、喷锚支护、排水施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有益经验,使隧道工程成为企业发展的增长点。

                                                          ( 甘肃折达二标刘家峡悬索大桥)

 

育人才。本着“人才是企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宗旨一公局经过六十年代“以工代干”、七十年代“有文化、懂技术、又红又专”、八十年代“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用人标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增加。自“七五”至“九五”期间,通过增加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数额、实施跨世纪青年土木技术骨干培养工程等渠道,跨越人才断层,推进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转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实施“三三制”人才战略,根据职工的工作特点、综合素质、内在潜力以及市场需求等不同特性,通过人员选拔、培训开发、考察评价、激励约束、内外聘用等相互推动的5个环节,将全体职工实行分类分层次人才管理,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综合素质,达到职工与企业同步发展的目标;实施局管干部管理办法和全员竞聘上岗,建立激约并举的选拔用人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近50%

历史性的进步、历史性的跨越,托举起一公局波澜壮阔的崛起与振兴。每一步发展呼唤着一公局适时创新,每一次创新推动着一公局进入一个新天地。在伟大事业与伟大使命的时代引领下,在旗帜与道路的时代选择中,在转型与发展的时代强音上,一公局搏击奋进,矢志不移地去探索,去奋斗,去—— 

飞跃梦想

自“十一五”起,以董事长兼总经理弓天云为首的局新领导班子,通过对我国公路建设市场激烈竞争空间挤压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机会吸引的双重作用的准确判断,英明决策,与时俱进提出并实施了“以转型升级为先导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战略,通过一系列职能战略的引领、配套保障措施的跟进,取得了市场结构、产品结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和经营模式的华丽转身,实现了“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投资-建设一体化”、“国内-国外一体化”,推动了企业飞越发展。

 

                                              陕西安毛高速紫阳(米溪梁)隧道

市场结构——一公局在“一体化”引领下,实施“双核战略”, 将调整国内、国外两大市场结构作为开发主要着力点,坚持从产品、地域、投资三个维度细分市场,放大视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多样化目标市场。本着“一公司一城市、一港口、一路局”市场分配原则,采取“一标一议一办法”开发对策,由单一市场积极向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转移,由国内向国外转移。站在产品战略制高点,选定攻坚目标,持续不断地向高附加值领域拓展。积极实施“大海外”战略,推行海外业务一体化,在高端市场组合优质社会生产要素,进一步加深海外业务的核心地位。市场结构的突破,使开发额年年突飞猛进,从2006的122.46亿元增至2012年的531.38亿元,其中2012年传统公路项目41.2%,市政工程11.7%,铁路工程2%,海外工程9.5%,投资类35%,其他类近1%

产品结构——一公局充分利用在产品、技术、市场、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以老产品积淀的良好形象带动新产品开发,积极向高速公路建设以外的市场渗透,业务范围由过去单一的公路建设市场,横向拓展到铁路、市政、轨道交通、地铁、水利水工、机场、房建、航道、西气东输、污水处理项目,以及其衍生品和延伸品等工程领域,使各类产品齐头并进,进一步加快了转型步伐;紧跟市场发展形势,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增强咨询、检测、设计、钢结构加工、贸易、投资、技术服务等业务能力,优选高端产品,纵向延伸产品链。产品链的纵横向不断延伸,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向新领域迈进。

资产结构——一公局本着“以产品结构调整带动资产结构调整,促进企业升级”的原则,细分设计、建设、运营等领域,以BT类项目带动产品升级,以BOT类项目增加企业现金流,以EPC类项目参与高端市场竞争,以商业模式的转变带动经营模式的转型,以投资带动传统公路市场开发、产品差异化、资产结构优化、赢利能力提高,以开展海外投融资业务,提高对综合资源的整合能力。局首个全资投资项目60.05亿元的重庆永江BOT+EPC项目、首个BOT+EPC+政府补贴项目101.99亿元的贵州沿德项目、150.37亿元的重庆三个合资项目等投资项目的中标,开辟了一公局资本运作的先河,创新了资本运作管理模式,推进了资产结构调整步入快车道。使一公局走上一条向高端转型升级的道路,成为投资与工程承包一体化企业。三年后,一公局经营性高速公路资产总额将达234.25亿元,基本实现经营性公路资产达到企业总资产50%的目标,投资业务板块初步形成。

人才结构——一公局本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继续完善“三三制”人才工程战略框架体系的基础上,以调整人员结构为重点,以实现人员零增长为着眼点,根据产品结构变化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构建了“适应性”人才组织。遵循“战略性、一般性人才分层级分类型培养”原则,从人才转型提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三方面,通过转变管理方式、增加核心员工薪酬福利、建立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实行短期激励和多领导绩效考核的双向考核机制,打造一支“市场化、专业化、职业化、属地化和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团队,实现了人才由注重知识存量向注重适应项目无序化、动态化能力的转变和人才的转型升级,使一公局成为业内门类齐全的人才企业。

经营管理——一公局坚持以项目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构建 “三化一体”管理体系,走成本领先之路,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成为同行业成本领先者;走经营质量之路,以主题年活动为抓手,处理好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环境五大目标间的十种关系,创新推行“管理模块化+施工专业化”经营模式,创造了完成营业额超500亿的纪录,实现了利润总额从2006年的1.08亿元到201210.12亿元的飞跃;走科技兴企之路,以技术应用创新为重点,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成斜拉桥、长大隧道、深水基础、高墩等施工成套技术和工法,站到了公路施工技术制高点;走“品牌立企”之路,以工程专业化建立品牌差异化,争做专业领域冠军,形成独特品牌竞争优势和品牌竞争壁垒,铸就了路面、隧道、高墩、大跨、超长桩桥梁及斜拉桥梁等许多技术创新的品牌工程,使“一公局承建”成为“一公局品牌”。

在保持传统公路项目40%以上份额的同时,市政、铁路、海外、投资类等工程项目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开发额实现了由2006122.46亿元到2012年531.38亿元的飞跃。仅2012年一年的348亿元营业收入、10亿元利润就相当于建局前40年累计收入218亿元的1.6倍、累计利润1.9亿元的5.2倍。截至2013年,实现了10年创造9个一公局的辉煌业绩。

再创梦想

50年风雨坎坷,50年奋斗发展,50年传承跨越,一公局从起初承建国内战备公路、国外经援工程的一支筑路队伍,发展成为集投资、设计、咨询、施工、监理、科研、检测、机械制造、钢结构加工、物资贸易等为一体,具有同时承接房屋建筑、公路、铁路、市政公用、港口与航道、水利水电等六个类别工程的施工总承包、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业务的国家级大型专业化公路施工企业。拥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以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为主项的综合特级资质、公路行业甲级设计资质,市政公用、房屋建筑两项一级总承包资质。共修建高等级公路一万多公里,大型桥梁2000多座,隧道230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占全国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的10%,铁路近600公里。足迹遍布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非洲、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0个项目创建了一大批特、难、精、尖的国家级精品工程,创造了公路桥梁史上多项“第一”和“之最”,体现出“筑路铁军”的风采。

                                                                     (石武客专) 

20年来,中交一公局共荣膺三十多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优秀施工企业”等桂冠,摘取了“全国公路工程优质工程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0多项省部级以上工程大奖和11项中国施工企业工程建设企业管理现代化管理成果奖,其中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9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7项、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4项、中国企业新纪录奖5项、全国铁路“火车头奖章”10项、“火车头奖杯5项。共获国家发明专利15,实用新型专利63, 国家级工法4项,公路行业工法17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14项。主编了公路路基、桥涵、隧道等行业施工技术规范;参编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成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力军”。

“艰苦创业、创新发展”,50年点点滴滴的积累,汇成奔腾的江河。这是一条历史之河,留下前任艰辛探索的脚步;这是一条未来之河,给予后人深刻的启迪。50年的发展,谱就了一曲壮美的乐章,创造了业内瞩目的黄金岁月;50年的进步,开辟出一片新的历史星空,映照出一条科学发展的崛起之路。阔步当年五十载,昂首明朝世纪行。为了筑路梦想,一公局人从50年前的海榆中线出发;为了永恒追求,一公局人扬帆再起航,继续以公路行业的建设者、引导者、提高者身份,秉承“自强创新,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旗帜高举起,干群再凝聚,力量再爆发,奇迹再创造,凯歌再高奏,共圆企业永续发展的“一局梦”!

                  

                                     (中交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阎丽宏   供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