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额度并不大的工程,也可以谈成本吗?一个体量并不大的项目,也可以谈效益吗?中交一航局五公司第六项目部通过在黄骅港泰地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施工中向管理要效益,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市场,是看不见的战场
黄骅港泰地液体化工码头工程,是五公司首个自主施工的高桩码头。由于是水工项目,大型方驳和起重船是核心设备,但当地资源匮乏,大船不好找。项目部把目光放在了本地一艘30吨起重船和80吨方驳机组上。
“一开始,非常担心30吨起重船干不了,就决定现场试吊,用各种配重,逐渐增加,试到最后,发现能行。”副经理张小城说,立足市场,深研市场,并利用市场,正是项目部用市场规则来节约成本的有效方法。
这个方法在80吨方驳的价格谈判中,也得到了有效发挥。80吨方驳曾以每月24万元租给另外一家施工单位,项目部提前五个月与其轮番谈判;通过机务员谈、副经理谈、经理谈,直到最后以每月19万元的租金成交。在如此优惠的条件下,项目部在合同签订前还是提出附加条款:船舶停用十天以上就扣除这期间的费用。项目部以最大可能,规避了设备闲置可能带来的成本风险。对方最后能够答应,也是缘于项目部对船舶现状的详细分析和判断。“其实就是心理战,谁摸清了市场,谁就掌握了主动,在合理分析利弊的同时,争取自己的利益。”张小城如是说。而为了这个利益,截至目前项目部共计节约船机设备费用85万元。
变通,是为了以曲求直
面对市场降成本的同时,项目部努力向内挖潜要效益,优化技术方案是最佳途径。在项目总工张从伟看来:“选择最成功的方案,是梁板安装的海上改陆上。”
按照设计要求,高桩码头的梁板要用大型起重船在水上进行安装。经考查,发现船舶费用实在太高,项目经理张勇发提议转变思路:“能不能改为陆上施工?”陆上施工面对的难题是:码头的梁板设计荷载很小,要想承载大型设备,必须更改设计,增加板的配筋率。于是,与业主、设计、监理的游说模式正式开启。虽然交谈过程不易,但一想到每月节省了20多万元船舶费,且方案更加优化,张从伟就觉得这个方案改得非常值。
与优化技术方案颇费周折相比,将预制场由曹妃甸移到沧州这种施工组织上的改变,则更多考验项目部的胆识。
码头梁板原计划在曹妃甸预制场预制,但考虑到需花费时间和投资进行改建,再加上运输到黄骅的运费和时间成本,项目部大胆做出在沧州本地寻找合作伙伴预制梁板的决定。但这样做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所委托的预制场没干过水工项目,项目部要承担质量和进度两方面的风险。为尽可能化解风险,支部书记张玉卫带领两名技术员、一名实验员常驻现场,科学组织,悉心指导,确保预制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既保证了质量和工期,还节约成本150万元。
在项目部看来,多走点路没有关系,只要最终的目标能够达成,就是收获。
人心,蕴藏真正的力量
对项目管理来说,所谓的收获,一定不只是省了多少钱,与长远的未来相比,让管理团队每个人都形成关注成本的意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显然更为关键。项目部处处节俭,却从不吝啬对协作队伍的感情投入,这份投入最终换来一份真诚的感动。
有一天凌晨1点多,项目人员和协作队伍正进行现浇桩帽混凝土施工,毫无征兆的10级风瞬间而至,吹得人动弹不得。2小时后,风力减退,项目部赶紧组织人员撤退。此时罐内混凝土还未浇注,考虑到依旧有6级的大风,出于安全考虑,项目部给出直接扔掉的建议,如果不扔掉,就凝在里面了。没想到,船长老冀硬是把混凝土给浇上了;再次回忆起这一幕,张小城眼里仍闪烁泪光:“当时就是扔了,任何人都不会埋怨。但老冀说了,看着东西可惜,那是钱啊!”
成本管理只是节约吗?当然不是。成本管理是一个体系,更是一种意识,深藏在每名员工心底深处的认知和习惯,才是项目管理真正的力量之源。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冬梅 王朋朋 王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