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工匠智慧造就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11日    来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升级换代,对产品的质量、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从“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迅速成为热词,都表明产品质量问题正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自古以来的工匠称谓,广泛用于手艺人,工匠精神的出现更体现人们对产品的品质的要求。“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正如此,工匠的智慧成就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一、工匠智慧及其精神内涵
    工匠二字,虽说早就有之,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却是个不入流的行当,为人所不屑。在我国古代,匠人通称为“百工”。 唐代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文不按古,匠心独妙。”《说文》:“匠,木工也。”后来,作为文字的“匠”,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如人们常说的“独具匠心”。
    据史料记载,最早纳入《周礼》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将社会分工概略地划分为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类,并指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手工艺者能“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就是说,工匠居于王公、士大夫之后,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工匠,人们的生活质量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考工记》得出结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可以看出,工匠无疑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技术人才。
    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工匠精神》(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著)一书中指出:工匠精神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我国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是指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从中研究各种看法,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钻研技能、精益求精、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这三个层次。在职业技能上做到技能精到、技艺过硬。在职业素养上做到精益求精、追求精湛。在职业理念上做到敬业爱岗、守信有责。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理念这三个层次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职业技能是基础,职业素养是关键,职业理念是内核,是内在的职业灵魂,源于对所从事工作的敬畏与热爱,体现出一种做人做事态度和精神境界。
    二、工匠精神的缺失
    当今社会“工匠精神”的缺失,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淡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影响。
    缺乏“工匠精神”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不重视工匠的培养,更不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儒家思想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名中,工匠的地位仅仅在商人之上,这也说明了工匠地位的卑微。
    缺乏“工匠精神”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今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在这个追求速度的“快时代”,精耕细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回报,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充斥市场的多是“低劣、仿冒、耗材料、没创意”的产品,更没有人性、没有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有品质的产品。“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导致一些从业者忘记了初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种情况只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缺乏“工匠精神”的第三个原因,就是社会的浮躁之风以及管理混乱,进一步促使传统的审美理想和文化精神渐行渐远,与之相关的文化形态变得粗糙和媚俗。一个工匠的一件耗费心思创意设计、打磨制作出的产品如果刚一面世就被山寨,还有谁愿意以坐得住的耐心和不凑合的初心来完成一件作品?山寨货肆意侵犯市场,工匠精神的留存没有良好的环境,使工匠们多了一些浮躁少了一些纯粹,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专注,多了一些粗制滥造,少了一些精品优品。
    缺乏“工匠精神”的第四个原因,就是认为“工匠精神”过时了。但事实是,“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工匠精神并非墨守成规,相反,因为追求极致甚至完美,工匠精神更离不开对工艺的传承与科技的创新,更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
    三、传承和培养工匠精神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全社会倡导“崇尚实业”之风,发掘劳动者创造潜能,建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从而使我们的经济成功实现转型发展。
    要注重理念培养,崇尚劳动。理念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理念决定行动。工匠精神体现的是技能的极致和完美、工作的专注与坚守、发扬的是爱国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要努力引导广大职工深刻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现实意义,弘扬工匠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使职工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自觉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要崇尚劳动,关键是要崇尚生产一线劳动者的劳动。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耕细作。引导广大劳动者立足本职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提高修养、追求卓越;专注岗位、专注本职,专心致志做好每一件事情,练就“真本领”“真功夫”。
    要注重技能传授,崇尚技能。一技在身,走遍天下,技艺在手,就业无忧。拥有过硬的技术素质、高超的技能水平是成为工匠的内在要求和“硬指标”。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增强就业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要让技能人才有地位、有较高的收入、有发展的通道,从而吸引广大劳动者刻苦钻研技术,能够通过个人技术实现个人梦想。要注重“传、帮、带”这种传统的技艺传授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工匠是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企业能工巧匠的绝技绝活要向职工传授、让职工传承。家庭要用工匠精神来教育和培育孩子。学校要把养成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
    要注重实践锻炼,崇尚创造。实践出真知、长才干。技能实践、技术打磨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课堂、大熔炉,任何一个人要达到工匠水平,没有执著追求、千锤百炼、艰辛努力是完全不可能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是职工参与实践、交流技能、切磋技艺、展示才智的大擂台,更是培育工匠的大舞台。工匠精神应该是富有强烈的创新和创造精神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的产品,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只能靠创新和创造来提供。要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俗话说慢工出细活,高品质的产品和高水准的服务,是要靠时间来精心打磨的。要普及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攻关、小建议”等“五小”活动,让职工在习惯创新、善于创新中增强技术储备。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贯彻发展新理念、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内在要求。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浙江大舜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何金标   供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