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大高速公路是由国务院批准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确定重点建设的六大通道之一。建设这样一条高速公路,施工企业必须做到高质量、严要求,中交一航局的施工们在施工过程中,针对一些难题进行集中攻关,创造出许多创新成果。
鹅卵石掺进了混凝土
长白山地区一直以来没有大工程建设项目,采石业产能有限。鹤大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后带动了当地采石业的发展,但项目全线200多公里建设施工都在用碎石,使得当地原本有限的碎石产量显得捉襟见肘。
碎石供应不足,C20混凝土就无法正常生产,混凝土供不上,全线的CFG桩施工都会受到影响。“碎石问题”急坏了鹤大九标各个工区的施工员。这时候,在一次生产协调会上,有人提出,“工地周边各种粒径的鹅卵石挺多的,可不可以用大小相当的鹅卵石来代替碎石呢? ”
这种提议立即引起了实验室的关注。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工地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找来鹅卵石,做了大量的验证试验,将原料替代后的检测指标同原有混凝土指标进行了全面对比。实验结论让大家喜出望外,用鹅卵石代替碎石后生产出来的C 20混凝土完全能够满足CFG桩施工生产要求。
项目部工作人员又赶忙做了市场调查,他们带着试验检测结果、市场状况调查报告与业主方和监理单位进行了沟通,最后终于确定了用鹅卵石代替碎石的方案。采用这种方法,不仅缓解了原料紧缺的问题,还为施工节约成本近43万元。
火山灰取代了水泥
为了修筑“绿色循环低碳公路”,鹤大九标段就地取材,在全线首次将火山灰代替水泥作为胶凝材料,成功应用在了大体积结构浇筑施工中。
鹤大高速吉林小沟岭至抚松段位于高寒的长白山区,是典型的季节性冰冻气候,对沿线桥涵墩台大体积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及耐久性要求较高。九标段项目部就在露水河镇,这里蕴藏着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火山灰矿藏。项目部技术人员认为,使用火山灰作为胶凝材料,可以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冻性,不仅节约水泥,降低工程造价,还能达到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目的。为了让这一说法有说服力,技术人员特别研究制定了火山灰应用专项施工方案,并将火山灰作为胶凝材料,成功替代了15 %水泥的配合比,应用在了匝道桥2号承台浇筑施工中。目前,这个承台已经通过了验收,并且使用性能良好。
项目部还计划将火山灰应用于后期的路面施工。火山灰与沥青混合料掺配后,会形成相容性好、分散均匀的胶浆体系,能够提高沥青路面对高温车辙、低温开裂等病害的抵抗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混凝土“刘式配合比”
项目实验室建设是项系统性工程。项目部租了一个废弃的蘑菇厂房,从装修到设备仪器安装,全交给了刘其滨负责。这个“光杆司令”,顶着“实验室主任”的头衔,干的却是装修工和装卸工的活。
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低温,从实验室装修到设备采购、安装与调试,再到最后标定与验收,刘其滨只用了16天。专项评比中,集团指挥部对实验室的评价是:在全线11个标段中属于一流。
工地试验中,有个十分常见的项目叫“材料配合比试验”,很多试验员都是照搬规范,但刘其滨不是,他要自己做大量的试验。“想要自己创一套规范,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刘其滨调查各种原材料价格,一点点调整用量,一项项检测性能,逐渐将灌注桩C 30混凝土水泥用量由每立方320千克降到了301千克,将承台C 30混凝土水泥用量由326千克降到了312千克。
经过刘其滨的一番努力,鹤大9标的混凝土配比最优方案出炉。桥涵施工混凝土用量大,采用刘其滨的配合比方案,每一立方米混凝土大约能省下10元钱,鹤大项目20多万方的混凝土用量,仅这一项就可省下200多万元。大家都把刘其滨的这个配合比方案称作“刘氏配合比”。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马清华 王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