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口小试牛刀初战告捷
“好好,往右,往下,好,就位”,指令刚刚结束,随着一声欢呼,长达70米长的架桥机终于稳稳地把第一块箱梁架设到0号桥台和1号桥墩中间,吊装队长郑天成擦一把额头的汗水抬手看了看表,午时十二时四十三分。这天是2012年5月24日,是临沂南环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刘道口沂河大桥进行上部箱梁吊装的第一天。
从购置架桥机到吊装第一片梁,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公司吊装队成立、组合、成长的过程。
“郑天成,架桥机买来了,你来任队长怎么样”?工地会议上,公司领导提议道。老郑憨厚地一笑,紧急当口,没什么可谦虚的,“行”!“其他人员你来抽调,我们负责协调”。就这样,张继华、李海龙,这两位有二十多年操作经验的老同志听到这个消息,自告奋勇地“送”上门来。就这样,一个由七八位业务尖子组成的队伍迅速整合。没有经验,老郑带队边培训边学习边摸索,对照图纸、参考技术资料,仔细熟悉说明书和相关资料,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细细清理,做到每个部件的位置拆装有序、每个工序的流程熟稔于心。
刘道口的施工工期非常紧张,怎么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此时此刻,每一位吊装队员都能感觉到肩头沉甸甸的担子。面对领导的信任,同事们的支持,他们相互鼓励,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争论、推敲、演算、试验,每一步扎扎实实、兢兢业业,为按时完成任务打下了牢牢的基础。
在施工工期不断被调整和压缩的情况下,在外人,甚至是业内人士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在吊装队员的努力下慢慢地变成了可能。为了简省一个工序,他们大胆突破,小心谨慎,在周密设计辅助安全措施的同时,反复论证,不断改进。仅运梁车驮负整套架桥机移位这一大胆尝试是在出了七八套调整方案后才敢于实践,为施工进度节省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为了增加运梁车的稳定性,他们巧妙地在前支腿的主梁下部凿了一个稳定孔,使运梁车上的稳定销能够牢牢地卡在这个孔眼内。类似的难题很多,他们就是这样敢于挑战,敢于创新,一个接一个的难题在他们的手里迎刃而解。
他们不但齐心协力地排除技术难题,也把其他不可预见的难题解决得干脆利落。刘道口桥吊装时恰逢酷暑天气闷热,河堤东岸架设的装车平台被雨水冲毁了,由于项目上人员紧张,队员们二话没说,光着膀子手拖肩扛着泥泞的沙袋自觉地进行重新加固,汗水肆意地流淌,太阳再毒辣也没有吓退我们吊装队的汉子们。武洪亮,80后的小伙子,老职工子女,秉承了父辈好传统,工作起来也是好样的。由于吊装作业时要不停地用运梁车往现场转,所以预制厂的箱梁不能及时转到存梁区,这该怎么办?早上早起会儿,下班晚走些,午饭的时间,小武硬是用挤出来的时间把这些活不声不响地干完了……
81天,216片箱梁,吊装提前顺利完成箱梁吊装,大桥成功合龙。同事们向吊装队竖起了大拇指,公司领导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在合拢的鞭炮声中亲自为队员们拍照留念。同期,公司下达嘉奖令为吊装队员们评功奖励。
梨花峪210米半径创新纪录
“拆装要半个月的时间,肯定不行,就照咱们的方案来,路途远点儿,只要多加小心,问题应该不大”,这是郑天成、张继华、李海龙在商量架桥机的转场方案。在公司承建的沂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公路建设工地,吊装队在完成汶河大桥吊装任务后准备转战梨花峪大桥,这中间相距三公里,架桥机转场是当时最大难题。正常拆装转场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显然是行不通的,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还是用运梁车驮负整套架桥机转场。三公里的路程,顺山势一路上坡,山路蜿蜒,一边是陡峭山坡,一边是深沟险壑,驮负着70米长6米多高的架桥机,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这三公里的路程吊装队私下里不知走了多少趟,内心里不知丈量了多少遍,哪一个节点怎么通过,每个吊装队员着实地做到心中有数。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吊装队凭着过人的胆识、团队的智慧外加十二分的小心只半天工夫顺利通关。仅此一项不仅大大争取了时间,还节约费用约6万余元。
过了转场关,又面临运梁关。还是这段山路,28片100吨重的箱梁必须短时间运完。孙思柏、常国华两位老驾驶员担负起重任,运梁车前后车操作需两人心意相通、步调一致、瞻前顾后且慎之又慎,两位老驾驶员凭着沉着冷静、成熟稳重的表现完美交卷。在汶河桥头便道爬坡行进中轮胎卷起的尘土扬过人高,没有防护的两人瞬间被弥漫的扬尘所吞噬,他们岿然不动、泰然处之;长时间大负荷爬坡,碗口粗的驱动半轴被齐刷拗断,他们冷静处置、及时处理; 40米的运梁车在桥面梁板空隙间定点准确转弯,他们驾熟就轻、安全无误……
过了运梁关,就是架梁关。梨花峪大桥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两山之间,地形险峻条件复杂,设计为曲线桥,桥梁高度达30米,位于半径为210米的曲线上。面对箱梁吊装的高难度,架桥机能不能用当时都是个悬念。退堂鼓不能打,吊装队迎难而上,连续多天论证、研讨,先是做模型在图纸上模拟,又经过平地上反复演练,终于敲定方案。5月12日的下午,也是整个大桥施工中最为紧张的一天,这天,市局领导也亲临吊装现场为他们鼓劲儿。实际操作起来远非想象中简单,30米高孤零零的墩台别说是在晃晃悠悠的架桥机上来回工作,就说能上去站直了别趴下的也得说好样的。谁上呢,胆大心细的张继华这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说起张继华,最受感染的是他一贯憨厚朴实笑盈盈的样子。由于平时工作紧张,不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总是一身的膏药,还患有暂时性缺血中风,也就是俗称的“小中风”。即便这样,他没有倚老卖老,做为机械处的中坚力量,依旧担当得起“大拿”的角色。
架桥机就位、调试;
运梁车喂梁;
箱梁前行、平移、扭转、调整、就位!
第一片箱梁成功就位,第二片箱梁成功就位……
这天开创了同类架桥机在大高度、小半径、复杂条件下曲线箱梁吊装的纪录;这天全队上下士气大振,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些天吃不香睡不好、满嘴是火泡的老郑轻松地笑了。
“我们的架桥机能架弯桥,原则上能架设半径600米的桥,没想到还能架这么弯的桥。得带着技术人员到你们这里学习啊!”这是架桥机厂家的唐总带队来观摩架桥机作业时的感慨。而相邻标段兄弟单位的同仁看到我们如此霸气的战绩,也对我们这支队伍刮目相看。
蒙河桥30度夹角变形游刃有余
又是一个难啃的骨头——蒙河桥,根据设计图纸,盖梁与桥面方向成30度夹角,架桥机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必须进行改造。 “又改,我们好端端的架桥机到你们手里相当于又重新研发一遍”,厂家工程师如是玩笑说,但正是我们的敬业、执着和创新精神感染着他们,他们也非常佩服。说干就干,张继华、李海龙等几位队员开始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改装方案。为了迎合蒙河桥这30度夹角的设计,需要改动的工作可不是一星半点。
经过几次吊装,队员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对困难,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点灯熬夜地加班加点,常常一天连水都忘记了喝,饭也吃不囫囵。张继华和李海龙对需要调整的部位进行仔细研究,天车下部连接处进行工艺改造,使天车在原有尺寸固定的基础上可以随着角度的改变而任意改变,以适应弯桥、斜桥的吊装;为了提高效率,在大车横移轨道箱两侧用厚铁板焊接八个轨道箱挂耳,改善了以往用手拉葫芦操作,工作量大的缺点;在前小支腿上增设加强支撑,保证前小支腿安全可靠;为保证喂梁、闯梁空间,更换全部后支腿电机。大到基础结构件,小到销子缆风绳,因改装而需要变动的环节不胜枚举,队里的每一位队员群策群力,在和厂家的沟通交流下,终于按照技术要求完成改装任务,顺利完成蒙河桥32片箱梁吊装任务。“一门心思开拓创新、二话不说真抓实干,这样的人(团队)现在真的太少见了。”实实在在地看在眼里,他们敢于啃硬骨头的这股拼劲儿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短短两年时间吊装队圆满完成五座大桥392片箱梁的吊装任务;自主完成架桥机技术改造6项、创新工作方法3项。青山着意化为桥,吊装队不正象那巍巍青山伟岸敦厚、承载重托、生机盎然吗?!
(山东沂蒙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姜文臣 张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