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二航局走过辉煌60年
60年筚路蓝缕,60年二航巨变。60年来,数代二航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发展的新路子,使二航局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优秀到卓越的成功之路,抒写了一幅幅壮美鲜活、大气磅礴的壮丽画卷,铸就了一座座传世丰碑。
60年数字二航
2个三分天下
60年来,二航局实现了施工地域、产品结构、赢利模式三大突破。在施工地域上,从长江走向沿海,从国内迈向海外;在产品结构上,形成了路桥、港航、铁路及地下工程“三分天下”;在赢利模式上,形成了传统业务、海外业务与投融资业务“三分天下”。二航局已由成立之初单一的、名不见经传的筑港企业,成长为一家融设计、施工、科研、资本运作于一体,“大土木”、“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建筑企业,足迹遍布全国29 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国有大型企业。
421亿元经营额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任务由国家统一调度。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二航局主动出击,1984年首次以投标方式承接了深圳蛇口五湾突堤码头工程,合同额930万元。1993年、2005年,经营额分别突破十亿元、百亿元大关。2009年,经营额高达421亿元。
208亿元产值
1950年至1951年,二航局共完成产值566万元,1987年首次突破1亿元,1994年突破10亿元,2007年首次跃上百亿元平台,2009年完成总产值达到208亿元。
26.8亿元固定资产
成立之初,企业实力十分薄弱。1952年底,固定资产仅7.5万元。1978年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1亿元。至2009年底,企业固定资产已达26.8亿元。
5.19亿元利润
1950年至1951年,承担承担南京港第一、二期整治工程施工,根据国家下达计划,以自办方式进行,工程费用在预算范围内按实核销。1952年,企业净收益3.45万元。1992年,实现利润超过1000万元。2005年,突破1亿元。2009年,实现利润5.19亿元。
277万元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1983年以前,全员劳动生产率始终在5000元/人以下徘徊,最少时不足千元。198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万元/人。1998年、2006年,分别突破十万元和百万元。2009年,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达277万元。
8000余名员工
成立之初,二航局仅有两三百员工。1956年,员工总数达到1043人。如今,二航局现有员工8000 余人,在岗7500余人中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5200余人,4300余人年龄在35岁以下,3800余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1700余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4200 余台(套)设备
据史料记载,在疏浚航道等工程设备移交后的1952年底,机具设备只有2辆载重汽车、3台混凝土搅拌机,施工时主要靠肩挑人抬和手工操作。如今,二航局拥有各类大型工程船舶90余艘,大型施工机械设备4200 余台(套),装备的先进性及新度系数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
300余座桥梁
自1991年首次涉足桥梁施工领域至今20年时间,二航局共承建各类桥梁300余座。其中,跨长江大桥30座,跨海湾大桥16座,跨径超千米大桥8座。同时还创造了承建世界十大斜拉桥中的5座,承建世界十大悬索桥中的4座,同时建造6座世界第一桥,同时承建原交通部6座重点特大桥中的5座等一连串纪录。
400多座码头
60年来,作为中国港口工程骨干施工企业,二航局为中国的港口和航道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参与修建各类码头400多座,其中所建码头涵盖重力式、板桩式、高桩式、斜坡式、墩柱式和浮码头式等多种类型。
500多公里铁路
2005年,二航局在铁路系统外企业中率先进入铁路工程施工领域。6年来,累计承揽铁路工程13项,合同额高达260亿元,单线里程超过500公里。此外,还承建轨道交通工程6项,合同额约30亿元。
1000多公里公路
近年来,二航局在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异军突起,先后参与了沪蓉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沪瑞高速公路等国道主干线的建设,修建高等级公路1000多公里。
105项优质工程奖
成立至今,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质工程奖105项。其中,国家优质工程金奖4项,鲁班奖4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7项,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6项。此外,还获得尤金·菲戈金奖1项、古斯塔夫斯·林德恩斯奖1项、乔治·理查德森奖2项,这些国际桥梁大奖均为中国工程项目首次获得。
111项科技成果奖
60年来,二航局致力于科技创新,绽放出一朵朵科技之花,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项111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8项,国家级工法7项,发明专利32项,中国企业新纪录24项。目前,二航局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长大桥梁建设施工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中交股份桥隧重点实验室,并先后获评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创新 占领市场制高点
二航局通过引进吸收再创新——技术嫁接——自主创新——前瞻性研究,保持并不断培育、发展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二航局特有的具有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施工技术和工艺,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和产业链的延伸、拓展。
引进、吸收再创新。在早期,二航局创造了多项水工施工先进技术,为中国港口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最典型的就是在广州新沙港,二航局借鉴与创新国际先进的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挑起了攻克“格型钢板桩新型结构码头”的技术大梁,填补了国内空白。
水工技术嫁接桥梁工程。1991年,在黄石大桥主墩施工中,首次涉足特大桥施工领域,二航人便创造性地将水工施工技术嫁接于桥梁施工,形成了具有二航特色的桥梁施工工艺和技术,并在以后的施工中不断加以创新,实现施工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引发了一场桥梁施工技术的革命,一举占领桥梁市场制高点。1991年到2010年,仅在长江上,二航局承建或参建的特大桥就多达30座。
建桥技术反哺水工施工。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二航局自行研制了我国第一艘自升式抛石整平船“航工平1号”并获国家专利。该船将大型桥梁深水基础工程中的施工作业平台技术,与水工工程中的水下基床抛石整平工艺相结合,在该工程的施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设备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在润扬大桥建设中,二航局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8项“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的前沿技术成果。在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大桥建设过程中,二航局依靠自主创新,相继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技术难题,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盛赞“苏通大桥树立了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2010年8月,二航局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完成的《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建议等级为一等奖。目前,二航局与国内外20余家相关行业的顶级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实行“产学研”链条式开发,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8项。
前瞻性技术研究。二航局把自主创新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根据企业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并承担了一批省部级以上的重要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国家重点工程的前期性研究,加快了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的步伐,不仅为二航局开拓市场打造了竞争利器,也为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储备了关键技术。
管理创新 成就二航品牌
为了服从不同时期的战略发展需要,二航局不断加快改革步伐。从推行承包制到学习“鲁布革”,从撤销施工处到三项制度改革,二航局产值不断上升。
2002年,二航局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换届后的二航局领导集体高举文化大旗,倡导文化管理,确立了“文化兴企”战略和“文化引领企业战略和管理”的思想,决定高举文化大旗,实施文化管理,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
这一年,全国8万余家建筑企业“重新洗牌”,二航局完成了由局、公司两级法人架构向局一级法人架构的转变,顺利实现资质就位,获得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
2003年,二航局召开了首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创新企业文化,打造百年二航”的宏伟愿景,并颁布了《二航局企业文化发展大纲》。
2006年,二航局改制为有限公司——二航局大踏步地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2007年,二航局再获得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也由此成为全国八家拥有“双特级”资质的企业之一。
在改革改制工作有效推进的同时,二航局还不断搭建并夯实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平台,适时导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再造的管理创新之路。
继1998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2003年,又成为原中港集团系统内第一家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认证的单位。
2004年,二航局又成功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建立起“以顾客为中心”的卓越绩效管理体系。两年后,二航局获得中国质量管理领域最高奖——“全国质量奖”,是全国第一家获得“全国质量奖”的路桥建设企业。
为建立起强有力的公司总部管理平台,二航局于2007年建立了技术、资金管理、采购交易三大职能中心,使企业的技术、资金、设备设施、建筑材料、分包商等资源,得到最优化的整合和配置,为二航局保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积极建设海外、投资和铁路三大事业部,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转变赢利模式。
同样在这一年,二航局开始了“再造管理体系,回归管理本质”的新一轮提升管理活动。他们在长期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集合“一体化”、“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先进管理思想,率先在国内建筑企业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管理标准,形成了具有企业宪法意义的《中交二航局管理大纲》,使得企业真正走上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裂变之路。
创新是二航文化的精髓,创新成就二航品牌,先进的二航文化牵引着甚至是拉动着企业管理的规范、精细、上层次、上台阶,使二航局实现了由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企业综合绩效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