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攻坚克难显身手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4日    来源:    
    日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承建的汕头东部市政工程外砂河大桥主桥钢拱顺利安装,全桥完工在即。自大桥开工建设以来,项目部战桩基、抢主梁、攻承台,在克服各种施工技术难题中尽显身手。 
巧铸“神针”
    外砂河大桥地处河道的出海口,吹填砂层厚,且沉积时间非常短,吹填层和原地层之间存在流塑状淤泥,就像一块松软的“千层糕” ,密实度低、稳定性差,在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塌孔、卡锤等现象。该桥(含匝道桥)全长2158米,设桩498根,平均桩长超过70米,最长的接近100米。如何在这样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立起“定海神针” ? 
    项目部为精准控制施工过程,采用全站仪放出桩位,按两个方向引出四个护桩,吊起护筒后人工辅助对准;在沉放时,采用履带式起重机吊挂振动锤夹持护筒的方法,通过高频振动使护筒周边砂土液化,在重力作用下将护筒插入土层,沉放过程由经纬仪实时监测,及时纠偏,确保钻进过程精确到位。 
    在桩孔钻进过程中,由于旋挖钻回转钻头的钻筒直径比桩基直径小8 -10厘米,桩径不好控制,碰到复杂的土层还容易吸钻、粘钻。施工人员通过自制简易的保径装置,即在钻斗侧壁上焊接3-4排、每排4个对称的4-5厘米厚小钢板块,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工艺改进为桩基施工保驾护航,全桥498根桩,经检验合格率为100 %,一类桩比例也高达97.5 %。 
“孤岛”突围
    从2014年9月开始,外砂河大桥主桥挂篮悬浇施工顺利进入关键阶段,项目生产副经理臧骏却发起了愁。 
    原来,该桥在搭设临时栈桥时因前期抢工,封闭了36-37号墩之间的主航道,仅在38-41号墩之间预留了一个临时航道供过往船只通航,当地海事部门要求主航道必须于9月20日之前恢复通航。 
    然而,作为该桥工期控制关键节点的主梁挂篮施工,此时正好推进到37号墩的位置,而要这个时候转换航道,直接后果是37和38号这两个墩与主栈桥之间被人为地隔出一道长达63米的“鸿沟”,成为一座“孤岛”,人员、机具、材料尚能通过交通船运送过去,而运输混凝土却面临两难处境:原航道栈桥拆除、新航道栈桥搭设及海事部门航道“扫床”前后将耽误一个多月的时间,使原本紧张的工期雪上加霜;租用海上搅拌船,动辄上百万元的租金,成本上非常不划算。 
    “孤岛”如何突围?在一次现场技术讨论会上,一名工人说:“以前在越南修码头时,有用导管从岸上远程泵送混凝土的办法。”“导管远程泵送!”臧骏突然眼前一亮,像得到什么灵感一样,兴奋不已。 
    他立马组织技术员到现场观察、研究,随后敲定方案:在36和37号墩河道边上各立一个十多米高的支架,在支架两端架设缆绳牵引泵管,再通过地泵高压泵送混凝土到“孤岛”上。就这样,巧妙地解决了“孤岛”混凝土远程运输的难题。 
啃下“大块头”
    外砂河大桥主桥为三跨梁拱组合式桥,其中36、37号主墩为整体式大承台,由两个小承台与一个系梁连接而成,采用C 35海工高性能混凝土,总方量达1927方,相当于8架空中巨无霸——空客A 380的起飞重量。如此“大块头”承台要一次性浇注,受力结构的技术难题如何破解? 
    在局技术中心、高校技术专家的支持下,项目部终于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即在封底混凝土结构和承台结构之间设置一个钢-混结构的过渡承重层,将钢护筒、封底混凝土结构、钢吊箱连成一个整体,过渡层中的工字型钢将承受的混凝土重力直接传递给桩基,由过渡层和封底结构共同承担承台现浇混凝土重量,解决了一次浇筑封底混凝土与钢护筒握裹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工艺的成功应用,大大缩短了大桥施工工期,也为今后大体积承台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魏锋  供稿)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