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烂”公路到底有多烂?13日,记者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体验了安居区保石镇水井村附近村民心中的最烂公路栏太路(安居区栏江镇至乐至县太来镇)。这条担负着当地经济发展重任的交通要道,却被当地居民戏称为“太难路。”
出行难:“烂”路猛于虎12公里路上坑凼上千个
“这是啥子破路哦,以后再也不来了……”看望叔叔的小张边走边抱怨,一双白色球鞋上早已经糊满了稀泥。
“这里还算是比较好的路了,可以说是这段路上的"高速公路"。”水井村一大队支部书记王以权幽默的提醒。
行了大约3公里,只见路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坑凼,有的地方甚至路面断裂,行人无路可走。因为刚下过小雨,路上更为泥泞,深一脚浅一脚踩下去的全是稀泥,好不容易将脚提起来,踩在稍微硬一点的泥土上,脚底又打滑。有经验的村民告诉记者,“还不如就走这些"稀淌淌"里面,至少不得打滑,不会跌跤。”
有时水洼太大,村民挑来沙石填上才能勉强通过。不少居民表示,“出门,已经成了如今最害怕的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在路上心惊胆颤,一点都不敢大意,下雨天就更恼火,跌跤是经常地事。”
“这样的路,车子根本进不来,就算进来了也经常出事,这路上每年出事的车子至少都是两位数。一到下雨天,连摩托车都不敢走,更别说小汽车。”王书记说。
经济难:外货不进内货不出
“现在,不管弄啥,都靠老百姓肩挑背扛,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产品都是自己到镇上背。路烂,车进不来啊!”水井村六大队支部书记短绪中看见一卖菜的老人挑着担子颤颤巍巍的走在路上心痛不已。
据介绍,水井村附近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生,不少队上还有大面积的核桃、莲藕等经济作物。因为路的原因,产品收获了运不出去。“晴天,偶尔有汽车进来收购,价格也压得特别低,不及市场上的1/4。”
记者在路上偶遇当地养鱼大户刘祚祥,正托了几十斤鱼,在雨中推着摩托车艰难地前行。
“拿到镇上卖。没办法,要生活啊!”据刘祚祥介绍,他家的年产鱼几十万斤,因为交通的缘故,运不出去,只靠他每天自己托出去几十斤卖。有时打捞起来的鱼由于运的不及时,死了很多。据了解,当地本来还有许多养猪户,因为交通的原因都放弃了。
因为交通不便,经济受到制约,日益贫困,大部分青壮力只好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严重。大多数富裕起来的村民都搬出去在城里买了房子。
上学难:黑灯瞎火的艰难求学孩子经常睡眠不足
“每天早上5点过,天还没有亮,就起来给孩子做饭,再走十几里路,把他们送到学校,赶上7点上课。中午吃过了中饭就又赶着来接他们。”路上,60多岁的钟大爷告诉记者,他正赶着来接两个孙子放学。
“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留下两个小孙儿我照看。一个上一年级,一个读四年级,每天都要我接送。太远了,也不放心他们自己走。路不好走,遇见下雨的时候,只有背着小的,牵着大的慢慢挪。”钟大爷说,“还有的家长用扁担挑着箩筐,一边放一个,担着去学校。”
采访中记者得知,在当地像钟大爷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天还没有亮,孩子们不得不起床,然后在大人的护送下打着电筒赶往学校。孩子们因为睡眠不足,在课堂上打瞌睡的事情是有发生。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专门在学校周围租了房子,陪孩子上学。
如今水井村集镇上的房子也是水涨船高,清水房单间已经飙到了300元/月,还很抢手。有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提前半年甚至是一年就开始在街上租房,“明年小孙女也要上幼儿园了,现在我们房子已经找好了。”家住水井村六大队的杨开勇告诉记者。
看病难: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如花生命香消玉损
“2003年,我幺姨妹风湿心脏病复发,就是因为路烂,打了120,急救车进不来,我们刚送进医院就去世了。医生说,贻误了最佳抢救时机,他们也无力回天了。当时她只有27岁。如果路好,车子能进来的话,说不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回想起来,杨开勇还是很伤心,并表达了希望路好的强烈愿望。
在水井村及附近村落,这样的例子不仅一例。乡村医生陈贤禄告诉记者,他们最怕的就是有人突然得了急病,送不了医院,只有死亡。“有的死亡本来可以避免,但是因为送得不及时,也无可奈何。”
“上一个月,一个孕妇生孩子,救护车来不到,只有人送,还在路上就生了。当时大出血,幸好大人孩子都没事。不过,经过这个事情,那个女的身体一直很虚弱,还没有好。”一村民说。
村民盼:望穿秋水盼修路恢复通车就满足
水井村的居民都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有路可走,走上平坦的路,公路恢复通车。“我们期望并不高,只要这条路能修平整,下雨的时候人能走的稳,不用担心摔跤,能通车,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我们也不期待水泥路、柏油路,只要车子能走、人能走,我们就满足了,土路又有啥关系呢?”水井六大队支部书记告诉记者。
据介绍,水井村公路沿线的10个村的村民也曾想过筹钱修好这条路,但是因为工程量太大也无能为力。
“这条路早在一九三几年就有了,当时是按县道规划的,有五、六米宽,是这里的交通干线,去遂宁、成都的车都会从这里过,那时这条路还专门有人养护。自从1992年水井乡并入保石镇成为水井村之后,撤销了养路班,这条路就再也没人管过了,后来越来越烂,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最近二十年来,这路就没有一天好过。”段绪中说,“社道都通了,还硬化了的,就是这条干道修不好,社道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镇政府:每年花费五六万坚持维修保障村民出行
“这条路要想全部修好的话,要上千万的资金,对于一个镇而言,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但是我们一直在向区政府争取,希望能通过项目立项解决这个问题。”保石镇镇长唐文林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据保石镇副镇长陈新介绍:“栏太路本来是栏江到乐至太来镇的一条通道,也是连接省道318线的一条通道。1992年撤乡并镇后,由栏江、保石共同维护,其中水井段由保石镇维护。2004年安居成立新区时,区政府对它进行了一次全面修复。我们每年也不定时的对特别烂的路段进行维修,平均每年要花费5到6万。尽量保证村民出行。”
“这条路一直都是个"老大难"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县道,交通局又说,安居区成立后,这属于乡道路。没有大量资金注入,我们只能进行修补。况且现在遂资高速正在修建,路基还没有打好。还要通过这条路拉材料,所以部分路段压得比较烂,现在修了也是枉然。等遂资高速路基打好后,我们还是要想办法将这条路修好。”陈新说。
记者手记:
守着12公里烂路,几千个坑坑凼凼,最苦的还是当地居民,颤颤巍巍的老人,和摸黑上学,深一脚浅一脚的孩子。
要致富,先修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交通条件。如何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公路网络,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今,乡村公路建设的好坏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乡村公路建设管理混乱,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公路建设投资不足和监督缺位等多种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
如何搞好农村公路建设,提高道路的的运力及效力,改善居民出行环境,考验着当地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
2011-10-15 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