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建一公局二公司承建瓯北大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侧记
水上筑长虹,两地架心桥。近日,中国交建一公局二公司承建瓯北大桥架通,拉近了温州主城区与瓯北间的距离,使温州市大交通网络见雏形。
两年多的施工建设,瓯北大桥工程项目始终将“百年大桥”的宏愿扛于双肩,坚持质量当先,科技攻关,用汗水和智慧浇筑成一座“国内一流质量”的城市建筑精品,也为公司在温州永嘉县赢得了50亿元的工程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
绝不给“不合格”开绿灯
瓯北大桥全长1073米,独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结构,桥梁位于潮差6米的楠溪江口感潮河段施工,方量达5120立方米的主塔承台砼浇筑和温控,塔身高102.2米、长达157米的斜拉索施工……在温州这片台风多发区,每一步都不敢让人小觑。
“建成一座城市精品,造就一项‘百年工程’”公司目标明确。2012年5月工程正式开建后,二公司领导对该项目质量管理甚为关注,公司总经理彭正勇曾多次要求:“质量必须放在工程建设的第一位。”公司副总经理陈茂技几乎长扎项目指导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他说,“质量控制是重于泰山的大事,谁要给不合格开了绿灯,就是给我们的良心和企业的信誉开了红灯”。
项目始终树立“下道工序是顾客”的质量理念,严把施工质量关。瓯北大桥主桥共有斜拉索34对,单索长度157米,空间扇形双索面布置,受所属地区强风、台风气候频发影响,该桥主塔索导管定位难度极高。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进场钢管质优,项目质检人员逐根外观、几何尺寸检查、检测达116次,严格材料机械性能复核检测,确保主塔索导管定位精度合格率达100%。
为使桥梁建设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质量管理有序可控,项目狠抓质量源头控制,从“源”把关。“我们花费近30万元自购了成孔检测仪、张拉压浆预应力检测仪、混凝土温度检测仪、钢筋拉伸测试仪等仪器,强化桩基、承台、墩柱等基础施工质量自检。”项目经理董耀文介绍。
项目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明确外协队伍质量要求和创优规划,质量管理与承包费用挂钩,形成整体工程质量有总负责人,每道工序质量有分项负责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工程质优。
“三道防线”严把质量关
“瓯北大桥工程技术标准高,质量要求严。项目大多数人首次接触此类桥梁施工,项目部在质量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压力。”董耀文说。
施工建设中,项目先后组建了“桥梁专家团队”、“技术管理团队”及“楠瓯QC小组”,施行模块化管理,布设“三道防线”严把质量关。
开工之初,“桥梁专家团队”率先进驻项目,对瓯北大桥项目技术管理全局“把脉”。从前期施工方案的比选到优化,从工程施工技术到测量、试验,项目所涉技术管理工作,专家组在前期策划中给予了全盘梳理。先后编制完成大体积承台施工、大斜率钻石形索塔施工等多项大型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公司“专家”模块集中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为项目的质量管理打好了基础。
项目技术管理模块则在方案执行、技术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能动性。项目形成了施工技术研讨会制度,在爬模施工、叠合梁施工等每个分项工程正式实施前,由项目总工组织生产副经理、质检工程师等参加方案实施过程桌面推演,优化资源配置,工艺、工序标准化管理,项目主塔施工比计划工期整整提前2个月完工。
在瓯江水域,钻孔桩混凝土灌注平均充盈系数较大一直是施工难题。瓯北大桥下部结构基础共计桩基382根,平均每根桩超出设计量约7.3立方米。QC小组勇挑重担,课题功关,研制出一种分离钻孔灌注桩泥浆中颗粒状杂质的装置,采用气举反循环清孔方法,将杂质从泥浆中分离并排出。改进泥浆循环系统后,在降低泥浆含砂率的同时确保了泥浆比重、粘度指标,清孔的效率大大提高,钻孔桩施工质量明显提升,还节约成本近60万元。
(中交一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陈国斌 供稿)